考古与文物

考古新发现

  •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MK5发掘简报

    王永安 ;李悦 ;张俊民 ;景小庆;

    石家墓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西头村。201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石家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春秋时期墓葬12座、车马坑2座和祭祀坑1座。在车马坑MK5内发现东西向纵列的殉车5辆,其中1辆车无马,4辆车为一驾两马。车马下发现有殉人、殉狗。此车马坑具有典型春秋中期秦文化的特点。

    2025年06期 No.278 3-4+135-136+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7K]
  • 陕西神木店塔村汉代积炭墓发掘简报

    程威嘉 ;胡春勃 ;梁璟怡 ;崔启龙;

    2024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发现于陕西省神木市店塔镇店塔村的一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为M1。该墓为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圹木椁积炭墓,出土了一批陶、铜、铅、玉、骨及漆木器,级别较高。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该墓年代应在西汉昭帝至宣帝时期。该墓的发掘为河套地区西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埋葬习俗、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2025年06期 No.278 18-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3K]
  • 陕西西安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发掘简报

    夏培朝 ;强玉为 ;张雅雅;

    2022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雁塔区东姜村发掘了唐贞元十年(794年)的新罗质子金泳墓。该墓为斜坡墓道带天井的单室土洞墓,虽遭盗扰,但仍出土陶俑、塔式罐、墓志等遗物。该墓是首次经考古发掘的唐新罗质子墓葬,出土墓志详细记载了金泳生平,对研究唐代质子制度、唐与新罗关系等内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025年06期 No.278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4K]
  • 陕西西安老烟庄唐墓M96发掘简报

    李震 ;梁依倩 ;苗轶飞 ;宋远茹;

    2022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高新区老烟庄发掘了一处隋唐墓地。其中M96为长斜坡墓道带天井的单室砖室墓,出土了一批较为精美的三彩器,丰富了西安地区唐三彩墓葬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唐代三彩器的造型艺术、制作工艺及产地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No.278 43-5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1K]
  • 陕西咸阳北杜村元墓M6发掘简报

    田有前 ;席琳;

    2015年9~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街道北杜村南侧发掘了一批西汉至明清时期的墓葬。其中M6保存较好,出土一批泥质灰黑色陶俑,具有典型元代墓葬的特征,为研究关中地区元代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结构、修造方式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5年06期 No.27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7K]

研究与探索

  • 试论石家及遇村遗址性质与相关问题

    杜博瑞;王永安;

    石家及遇村遗址是陇东地区首次发现的两周时期大型聚落。该遗址经历了单一墓地、城址功能完备、城址衰落三个阶段。根据墓葬特征可以看出,该遗址一直以周文化为主导,并在不同阶段与殷移民、西戎、秦等人群进行交往。春秋早期伊始,该地区成为周余民人群的重要聚居地。基于此,我们可以对陇县边家庄墓地族属与陇东地区周、秦、戎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认识。

    2025年06期 No.278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 周代芮国迁徙的考古学探索

    王建峰;井中伟;

    从铜器铭文、墓葬分布、葬俗特征等方面观察,梁带村墓地和刘家洼墓地应是包含国君墓在内的芮国墓地。根据对两处墓地中铜器墓年代的判断,梁带村、刘家洼遗址应是春秋时期芮国前后相继的两处都城所在。芮国都城在春秋早期晚段的变迁,可能与“芮伯万出居”事件有关。结合对虞国地望的认识,商末周初的芮国应在关中地区西北部。商末的争讼之芮与西周的公卿之芮似乎有别,西周初年芮国可能被重新分封。芮国在两周之际迁徙到关中地区东部,或与戎狄的侵扰有关。

    2025年06期 No.278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5K]
  • 试述秦墓中的同穴合葬现象

    楚展鹏;

    秦国是较早推行变法的国家之一,封建生产关系发展较为充分,同时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夫妻为核心的个体家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和经济单位。在此背景下,秦墓中出现一批同穴合葬墓,形式多样,分布较广,延续性强,发展轨迹清晰,为探讨战国秦汉之际家庭的变化和合葬习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5年06期 No.278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 西汉帝陵罘罳考证

    马永嬴;

    罘罳是汉代陵(墓)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西汉帝陵考古工作中发现外陵园门址外侧存在曲尺形建筑遗址,很可能是一种下有夯土台基、上为木构镂空的楼阁类建筑的罘罳形式。此外,皇帝陵园四角明显加宽的遗址,或为角罘罳的夯土台基。这为研究西汉帝陵形制和建筑形式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06期 No.278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 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志考略

    夏培朝;魏铖;

    金泳墓志系首例经科学发掘的在唐新罗王族质子墓志。金泳为新罗圣德王金兴光堂兄金义让之孙,其家族三代以质子身份留唐宿卫,并获官授职,两度任副使参与唐廷对新罗的吊祭册封。结合该志内容和相关墓志、传世文献记载,可以深化唐与新罗关系的研究,对唐代宗藩关系、政治文化交流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6期 No.278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 “皖中鲜唐刻”说发微——以安徽地区出土唐代墓志为中心

    常泽宇;

    安徽地区已发现的唐代墓志,不仅数量较少,且规格总体偏低,可见近人“皖中鲜唐刻”之说至今依然适用。安徽唐代墓志发现总量的有限性以及地理分布的阶段性,确与唐王朝区域兴衰历程相因果。这也从侧面映射出安徽有唐一代尚未形成规模性的精英群体,无法与唐王朝“国命”所寄的苏浙省域相提并论,在王朝国家中的社会影响力更是有所欠缺。

    2025年06期 No.278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 唐代陶瓷单把杯的类型与源流

    伍秋鹏;

    陶瓷单把杯是一种受金银器影响而出现的器型。唐代陶瓷单把杯的造型可以分为九种类型。烧造单把杯的窑口有巩义窑、邢窑、定窑、洪州窑、邛窑、青羊宫窑、长沙窑、官冲窑、高明窑等窑场。从文化源流来看,陶瓷单把杯在杯身造型、杯把特征等方面模仿粟特、唐代金银单把杯,同时又有许多改进和创新。唐代陶瓷单把杯的造型和装饰,既包含中国本土文化因素,又包含粟特文化因素,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2025年06期 No.278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7K]
  • 北宋永裕陵《封山记》碑考释

    孙凯;

    北宋神宗永裕陵《封山记》碑是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为保护永裕陵“风水”形势而禁断该陵附近道路所立。碑文明确指出,永裕陵东南方向的玉案、覆釜二山是其巽位主山,也即“五音姓利说”中角音所谓的“天柱寿山”。结合北宋皇陵的选址理论,可以推定出北宋皇陵四个陵区的巽位主山不同,这为理解北宋皇陵的选址及四个陵区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碑文中的玉案山和覆釜山可能分别是今天的锦屏山和白云山,而文献中记载的“覆金山”实为覆釜山。

    2025年06期 No.278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5K]

古文字研究

  • 秦器铭文“安居”考

    凡国栋;

    文献及考古均能证实“安台居室”是秦代上林苑内一处宫殿的管理机构。本文认为洛阳、辽阳两地出土战国铜鼎上刻写的“安居”铭文均应是“安台居室”的省称,是一种较为特别的对地名和职官都进行省略的现象。由此可见,“安居穌公”鼎和“安居翟□”鼎都曾经在秦都咸阳的安台居室使用过,后因秦灭六国而分散各地。

    2025年06期 No.278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

  • 海昏侯墓出土博山炉的科学分析

    宋建祥;高飞;刘瀚文;张雪雁;吕团结;雷勇;

    海昏侯墓出土博山炉主要由炉盖、炉身、底座和底盘四部分组成。通过多种仪器对博山炉的基体成分、锈蚀形貌和物相、表面装饰以及铸造工艺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博山炉为青铜材质,即铜锡铅合金,锈蚀产物主要为孔雀石、一水蓝铜矾、赤铜矿和铅的氧化物等。博山炉除底盘外均采用了“金汞齐”的表面鎏金装饰工艺,炉盖与炉身鎏金保存状况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造型差异导致的鎏金质量差异。X射线断层扫描仪确定了博山炉为分体铸造后直接套合,在铸造时采用了较多的垫片来保证铸造的成功。

    2025年06期 No.278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