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物

考古新发现

  • 陕西渭南蒋家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杨利平 ;辛宇 ;殷宇鹏;

    202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渭南市蒋家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双重壕沟、大型房址、灰坑、陶窑及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一批庙底沟文化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其中陶塑人面像形象生动,具有特色。经发掘研究该遗址主体年代为仰韶中期,为探讨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史家类型向庙底沟文化发展演变以及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2025年09期 No.281 3-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3K]
  • 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墓葬区发掘简报

    党郁 ;孙金松 ;徐婷婷;

    2010年5~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的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作坊区及墓葬区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269座,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偏洞室墓较少,出土有陶、玉石、铜、骨、蚌器等近百件。此次发掘对深入探讨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的文化内涵、聚落分化、阶层分化、葬式葬仪及社会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9期 No.281 17-2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0K]
  • 河南洛阳启明东路西晋墓C5M2360发掘简报

    贺辉 ;潘海民;

    2019年5月,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瀍河区启明东路发掘了一座西晋墓。其结构为带长斜坡墓道的方形四角攒尖顶前室、长方形弧顶后室的砖室墓,带一长方形天井。该墓虽被盗扰,仍出土了若干陶、铜、铁器。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判断,其年代为西晋中期偏晚。天井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较为罕见,为西晋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2025年09期 No.281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
  • 陕西西安唐董韶容墓发掘简报

    史晟 ;张雅雅 ;杨博闻;

    2022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贾里村安置小区项目用地发现一处唐代董氏家族墓地。其中编号为M235的墓葬出土有墓志,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为张府君夫人董韶容。该墓纪年明确,出土有铜镜、铜钵、胭脂盒等生活类器物,为研究唐代长安董氏家族及女性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根据墓志内容并结合文献推测,张府君应为张九龄。

    2025年09期 No.281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3K]
  • 山西长子崔庄石窟、丹朱岭石窟调查简报

    赵杰 ;武夏 ;李辉;

    2021年1月和4月,山西大学考古学系对崔庄石窟和丹朱岭石窟进行了调查。两处石窟位于山西省长治长子县和晋城高平市交界处。崔庄石窟共有2窟,第1窟为凿有低坛基的方形洞窟,三壁雕三佛;第2窟雕凿未完成。丹朱岭石窟亦有2窟,均为方形洞窟,第1窟四壁及窟顶遍刻千佛,第2窟三壁雕三佛。根据洞窟形制、造像题材与风格推断,两处石窟均开凿于北魏晚期。此次调查完善了晋东南地区北朝石窟寺及造像演变的年代序列,为研究北魏都城地区佛教造像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5年09期 No.281 4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7K]

研究与探索

  • 仰韶文化彩陶中的卵生主题

    李新伟;金秀妍;

    仰韶文化研究中,彩陶图像的解读一直是热点问题。半坡类型晚期,鱼鸟组合成为重要的图像主题,已经成为共识,对此主题在庙底沟类型时期的发展,也有了初步讨论。本文提出,卵生是与鱼鸟组合同时出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彩陶图像主题,其中包括鱼类胚胎在卵膜中的写实形象,也包括对各种卵纹、卵裂纹和鱼鸟孕育及破卵而出图像的写实描绘。对卵生相关图像的释读进一步证明,庙底沟时期彩陶的盛行,表明整个社会对生命繁育、万物欣欣向荣的强烈祈愿,形成仰韶文化范围内最具特色的信仰传统。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当时应有与之相关的仪式活动,由此引发我们对仰韶社会“集体取向”宗教的思考。

    2025年09期 No.281 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8K]
  • 哈民忙哈半地穴房址的空间构建方式研究

    钱耀鹏;邓悦;

    房屋建筑的空间构建方式是微观聚落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以哈民忙哈遗址突然废弃的半地穴房址为对象,通过穴壁立柱划分出不同类别,借鉴传统木构件特征辨析了残断炭化木构件的属性。进而以半地穴面积为据,并参考人体工程及建材长度规格,系统分析了中小型半地穴房屋的三维空间构建方式,提出哈民忙哈遗址可能存在攒尖顶和平顶(或囤顶)两种结构形式。这对于认识史前建筑形式演进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025年09期 No.281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 早期信仰与选择认同:巴蜀图符再考察

    王天佑;

    从双元村墓地所见巴蜀图形和符号来看,巴蜀图符与蜀人早期信仰有关,可能是蜀人古老信仰图形化和符号化表达。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和战国中晚期是巴蜀图符发生明显变化的两个时期。巴蜀图符处在一个不断丰富、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战国中期以后,其表达古老信仰的含义弱化,更多强调一种身份认同或族群认同,也存在着认同变化。释读巴蜀图符要放在动态的社会情境中去考察,一种图符可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涵义表述,相同的涵义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中可能又会呈现出不同的图形和符号。

    2025年09期 No.281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3K]
  • 成都平原内早期金牛道走向的考古学证据

    邓阿莲;

    早期秦蜀古道(蜀道)的具体走向与形成过程是蜀道研究中的难点之一,仅凭历史文献难以确证,因此可以发挥考古学在历史研究,特别是交通史研究中的价值与优势。文章统计、分析了成都平原内相关考古遗存的发现情况与分布格局,通过综合对比遗址数量、密度、类型、规模、等级等多项指标,揭示出成都平原北部早期交通主干线并不在汉代以降的金牛道位置上,而是更偏向平原西北侧并且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其间还存在南、北两条路线的交换与并存等情况。这项研究也是利用考古材料佐证历史地理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

    2025年09期 No.281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 西安出土嵌玻璃金饰四神铜镜年代考

    赵凤燕;孙满利;张小丽;

    2000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嵌玻璃金饰四神铜镜,因墓葬被严重盗掘,墓志佚失,具体年代不详。本文通过对铜镜铭文、花卉和祥禽瑞兽纹饰进行考察,认为该铜镜为“光正随人长命宜新”铭四神十二生肖铜镜,是典型的隋代铜镜类型。其上摩尼珠花的造型与隋代虞弘墓的莲花宝珠风格接近,凤鸟衔蛇纹饰有魏晋南北朝遗风,独角翼狮外形沿袭了南北朝麒麟或辟邪的风格。

    2025年09期 No.281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7K]
  • 辽祖陵遗址出土特形檐头筒瓦初步研究

    岳天懿;董新林;

    本文基于辽祖陵遗址出土的对接圆形瓦筒材料,对其特殊形制的檐头筒瓦标本进行了整理和辨识,通过考察这类标本使用方式、工艺、年代,将其命名为直筒形檐头筒瓦,和曲背形檐头筒瓦、折角形檐头筒瓦一起,构成了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建筑脊端起翘檐头筒瓦的三种主要类型。辽祖陵遗址出土的这批直筒形檐头筒瓦,是同类标本较为集中和系统的一次考古发现,既体现了辽代建筑对中原北方地区晚唐五代脊饰的传承,又标志着东北地区曲背形檐头筒瓦传统的终结。此类瓦饰在辽代长期且广泛的流布,亦体现了宋辽建筑脊饰的不同发展道路。

    2025年09期 No.281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7K]

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

  • 霸陵外藏坑出土马骨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李畅;蔡大伟;曹龙;胡松梅;朱晨露;杨曈;

    本文提取获得了西汉文帝霸陵西南侧两个小型外藏坑中2例马骨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古DNA分析结果表明,两匹古代马均为雄性,线粒体单倍群分属于G和Q,分别来自中亚和东亚,证明两者存在不同的母系来源,显示出汉代陕西地区马匹与欧亚大陆马匹存在母系遗传联系,为研究西汉时期的东西方交流提供了新材料。

    2025年09期 No.281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考古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