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景德镇窑弧形片状工具研究Research on Curved Sheet-Like Tools from the Jingdezhen Kiln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杨洋
摘要(Abstract):
在瓷窑遗址中常会发现一类弧形片状工具,大多数存在于作坊区域内。该类工具为拉坯成型时所需的重要辅助工具,其不同的形态造就了各类样式的盘碗。作坊工具作为窑业生产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亦是窑工所持有的重要生产工具,属于窑业生产资料中较为核心的部分。本文以此工具为研究对象,以期为窑业生产技术研究补充新的内容。
关键词(KeyWords): 宋代;景德镇窑;作坊具;刮板;制瓷技术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杨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此处提及的试照薄片,是由碗盘的器壁分割而成,多呈狭窄的梯形片状,中部挖一圆孔,以便在置于窑内的烧造过程中钩取,从而检验窑火气氛,目的是把握火候与保障产品的烧成质量。而本文所述的研究对象“弧形片状工具”亦是由碗盘的器壁分割而成,但与试照所用的薄片在形态上明显呈现出宽窄不同的状态,且无穿孔,在制作上也明显不同。
- [2]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浙江龙泉青瓷上严儿村窑址发掘报告[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6(8).
-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473,图二六六.
- [4]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1991-1992年度发掘简报[J].考古,1995(2).b.福建省博物馆.南平茶洋窑址1995年-1996年度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00(2).c.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乐县博物馆.将乐碗碟墩窑址考古发掘报告[M].福州:海峡书局,2018:156,彩图3-342.对该类工具称为“瓷刀”始见于水吉建窑遗址的发掘简报,因在其上发现了与工匠有关的“上四二”铭文,而认定为窑工的制瓷工具。后续在茶洋窑、将乐窑等遗址考古发掘中,对此类工具皆沿用“瓷刀”之称谓,同时也在该类工具上分别发现了窑工信息的铭文,如茶洋窑瓷刀上刻有“张己”,将乐窑瓷刀上刻有“许□□”。
- [5]欧阳希君.窑业工具考—瓷刀[N].中国文物报,2005-7-15(7).
- [6]该件刮板上所刻纪年为“丙寅咸”,据报告者判定认为应是“南宋咸淳二年丙寅(1266年)”。参见王文径.漳浦窑(下册)[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92.
- [7]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9(12).
- [8]a.翁彦俊.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宋元遗存的分期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7:404.b.高宪平.明清景德镇民营制瓷手工业的考古学研究—以落马桥窑址发掘为基础[D].北京:北京大学,2021:265.
- [9]“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参见蒋祈.陶记[M]∥浮梁县志(第4卷).景德镇市图书馆藏,1682(清康熙二十一年):48b-50a.
- [10]坯体在陶车上拉制成型后,再通过利坯的程序对其坯体的外壁及足底进行修整,此阶段所需要的瓷质工具称之为“利头”,主要是起到抬高坯体,使之操作方便的需求。参见杨洋,曹建文.宋代窑业作坊具利头的初步研究—以景德镇窑为例[J].中原文物,2022(5).
- [11]同[4]c.
- [12]同[6].
- [13]景德镇市考古研究所,等.江西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宋元遗存发掘简报[J].文物,2017(5).
- [14]这类呈长条形的刮板在南宋中后期出现以后,便逐渐成为做坯工具的主流形态。譬如在对景德镇明清时期的窑址发掘中便发现了不少这类长条形的刮板,并且目前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间也仍在使用这类长条形的刮板。
- [15]同[8]a.据其中有明确的出土地层信息显示,发现这类刮板的探方通常也发现有一定数量的荡箍与轴顶帽等作坊工具,或是该出土地层发现或邻近有作坊遗迹。
- [16]如景德镇学院标本馆所藏的一件青白釉刮板,其未有任何的使用痕迹,并且在其背面有烧制时粘连损坏的现象。据该馆管理者见告,此刮板是在浮梁县寿安镇丰旺村宋代青白瓷窑址采集。
- [17]张斐然.江西陶瓷沿革[M].上海:启智书局,1930:50.
- [18]江思清.景德镇瓷业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6:30.
- [19]周仁.我国传统制瓷工艺述略[J].文物参考资料,1958(2).
- [20]“坯瓤”一词,在陈海澄先生《景德镇陶录》中便以此为称,亦有写作“坯硠”。a.陈海澄.景德镇瓷录[J].中国陶瓷(增刊),2004(8).b.郑鹏.匠心冶陶: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49.
- [21]景德镇瓷业行话。指在手动拉制坯体的初形后,再使用刮板对坯体内壁进行调整,以达到所需器型的内壁规整度。
- [22]同[20]b.
- [23]唐英《陶冶图编次》“琢器做坯”条载:“其浑圆者亦如造圆器之法,用轮车拉坯。”参见唐英.陶冶图编次[M]∥浮梁县志.景德镇市图书馆藏,1823(清道光三年):37a-43b.
- [24]此类小型陶车不同于做坯与利坯的陶车,主要体现在其轮盘的尺寸较小,便能以手拨动轮盘旋转,以达到对轮盘速度平稳可控的操作,形成快轮慢用的效果。此外,该类小型陶车整体呈耸立的状态,也便于对琢器的整体进行接合。同时,该小型陶车也适用于印坯的操作。
- [25]“车斗子”即嵌于陶车轮盘边沿处的工具,通过木杆对其中部的窝眼抵力拨动,而起到驱动陶车的功能,故有部分学者又称之为“拨动器”或“拨手”,而在景德镇窑中所发现的此类工具,以往的相关报告对其定义纷纭,分别有称“轴顶板盏”“正中”或“扁担型小碟”,其实不然,通过最新的窑址调查材料已经证实此类工具在宋代的名称为“车斗子”。参见杨洋.宋代景德镇窑成型工具研究[D].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22.
- [26]轮盘的大小范围是根据陶车装置结构的大小而定,若轴顶帽等工具的增大,其轮盘尺寸亦增大,此现象可在轴顶帽的尺寸差异上显示。
- [27]马文宽先生在整理宁夏灵武窑的发掘报告中,已经意识到刮板的形态对产品成型的影响,但其内容叙述得较为简略,尚处于推测的阶段,并未对此现象作出分析论证。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94,170.
- [28]示意图中的器物,实线部分表示为陶车成型中的坯体,虚线部分表示经过后期利坯修整后的坯体。